select classname from aClass where classid=5 行业新闻 - 国内聚焦 - 厦门仪器网 xm17.net|实验仪器|实验台|光谱仪|电子天平|显微镜|离心机-供应-销售-平台

国内聚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国内聚焦

世卫组织发布新食谱 快看看新年怎么吃更健康

  在大家的翘首以盼中,春季也日益接近了。忙碌了一年终于可以好好享受一段舒服的假期了。然而“每逢佳节胖三斤”,在毫无节制地享用美食的同时,我们的体重也在直线上升。那么面对春节假期,我们又该如何健康饮食呢?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针对人们如何吃的更健康及提高身体抵抗力给出了新的健康食谱。简单为大家概括一下就是“一多四少”那究竟是那“一多四少”呢?下面为大家总结一下。   “一多”并不是让我们多吃,而是提倡大家吃多种食物。这个多包括主食、动物性来源食品、谷物纤维食品、新鲜果蔬与无盐坚果。世卫组织提到,健康饮食食谱应尽量包括小麦、玉米、土豆等多种主食、鱼肉蛋奶等动物来源食品、富含膳食纤维的谷物食品与新鲜果蔬和坚果。虽然高糖、高脂与高盐食品等口感较好,但考虑到身体健康,还是应该尽量减少摄入。   接下来就是“四少”了,首先值得注意的就是盐,虽说百味盐为主,而且还是调节我们生理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但是高盐饮食不仅会增加高血压、心脏病和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且还会让我们的身体“日渐圆润”,世卫组织建议,成人每天的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所以为了健康,建议大家做菜时尽量清淡,少盐、少酱、少辣,在购买加工食品时也要看清营养标签中钠的含量。   其次就是要少油,同盐一样,如果人体摄入过量的油脂也不利于身体健康,尤其是人造反式脂肪,对于健康的危害要更大。因此世卫组织建议,在烹饪中,应尽量采用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等更加健康的植物油替代黄油与动物性油脂、用鸡鸭鱼肉等脂肪含量较低的“白肉”代替猪牛羊肉等“红肉”。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尽量选择蒸或煮的烹饪方式,减少食物中的油脂含量,远离含有人造反式脂肪的加工食品、煎炸食品。   吃糖过多不仅会导致龋齿,而且还会引发肥胖、糖尿病、痛风等一系列健康问题。因此我们在日常饮食结构中也要减少糖分比例,尤其是婴幼儿和中老年人群。尤其是过年期间,对于含有大量的糖分的各种饮料、果汁以及调味乳饮料都应做到节制饮用。   另外,酒也是一个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其作为我国各个重大节日中一类广受欢迎的饮品,是春季期间走亲访友的必备物品之一。但饮酒过多会造成肝损伤,甚至可能增加患癌风险。世卫建议尽量少喝或不喝酒,对于孕妇、哺乳妇女、驾驶员、机械操作人员等特殊人群来说来说应做到禁止饮酒。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春季期间群众食品消费需求,各个省市也都加强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力度,对各大超市、农贸市场、饭店及食堂的蔬菜、禽蛋、猪肉、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农药、兽药禁用成分添加等问题进行重点整治,并通过多种检测仪器、检测方法对各类食品进行抽检,全面推进食品安全监督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菜篮子”安全。   食品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身体健康,一点也不容忽视。然而总有一些商家为了蝇头小利置大众的健康于不顾,导致食品安全事件接连出现。但相信随着国家对食品的监管越来越严,这一情况将会得到逐步改善。

盲文识别难 新型仿皮肤压力传感器来助力

 众所周知,相对于听觉、视觉而言,人们天生的触觉更加复杂,触觉感官的模拟十分困难,这种感官“集成”了上千种感受器来追踪不同类型的压力以及感受温度和位置变化的能力。特别是在现有的盲文识别方法中,盲文特征点的提取通常手工进行,费时费力,无法保证提取特征的有效性,抗干扰能力较差,识别精度较低。因此,开发一种高精度、实时、易于准确获知的盲文识别装置具有重要意义。   在识别盲文的实验中,人造神经根据突触后的电流的峰值频率的特征,就能识别对应于盲文的每个像素。科研人员以3*2像素的盲文字符作用于6个压力传感器,并与6个对应环形振荡器实现信号的转换,最后通过N个突触晶体管获得突触后的电流波以实现对盲文自负的识别。   传感器就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存储、显示、控制、记录及处理等要求。而新研发的新型仿皮肤式柔性压力传感器,是有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王家成团队与复旦大学卢红亮和张卫团队合作,它有希望实现盲文的智能识别。   据悉,研究人员表示新型仿皮肤式柔性压力传感器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其分别对应了人体皮肤的三个部分,即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顶部基质为荷叶棘突随机高斯分布的力信号感知层,与表皮结构形态相似。这种微结构对于提高灵敏度、增大可监测范围、测量和识别弱力必不可少。中间导电填料为力信号处理层,由多层Ti2C-MXene膜组成,在外力加载和卸载下,多层Ti2C-MXene层间距压缩和释放。底部基板是力信号转换层,其作用为将接收的力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该传感器灵敏度可达507kPa-1,显著优于报道的其他同类器件。   “随着柔性电子技术的发展,可穿戴设备、仿生电子皮肤等柔性智能传感器件逐渐成为探索热点。”上海硅酸盐所—复旦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赵学峰如是说。而在此之前,据报道,斯坦福大学鲍哲南教授、南开大学徐文涛教授等团队宣布联合研发出一种人造感觉神经,能够以类似于生物神经的方式发挥作用,感知触摸过程并与其他神经沟通,帮助人们提高触觉的感官。   触觉感受器由一组压力传感器组成,连接到一个作为人造神经元的环形振荡器上;一系列传感器负责感知压力信号,并由此产生相应的电压变化。之后,环形振荡器会将电压变化转变成电脉冲;最后,突触晶体管将电脉冲输出,从而形成完整的反射弧。而这一次的人造感觉系统能够帮助人造皮肤实现更接近生物体的触觉,该感觉系统已经能够感受方向、传递信息和识别盲文。   视觉障碍人群在生活中会有许多的不便,随着科技的发展,小编在此希望,可以研发出更多更好的科技产品供他们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他们的不便。从上述可以看出,不论是新型仿皮肤还是人造感觉神经都需要压力传感器来帮忙。可以说是,传感器对于提高科技生活的感知能力十分重要,最后,希望科研人员可以早日研发出好的触觉系统,帮助视觉障碍人群。

只需几毫升血 新标志物提高结直肠癌早筛准确率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利用DNA、RNA和蛋白质作为生物标记物检测疾病的分子诊断技术已经开始进入癌症诊断的临床应用中,同时也成为监测和预测各种癌症治疗方案疗效的有效手段。作为一种新兴的医疗方式,分子诊断技术依然在不断发展中。   近日,针对结直肠癌早期筛查和诊断,中国研究团队找到了新的标志物,只需要几毫升血液就可以诊断结直肠癌,极大地提高了早期肠癌诊断的准确性。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让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迅速增加。由于结直肠癌早期没有临床症状,所以经常被忽视以致延误治疗时机。结直肠癌的发生与发展会使人体发生表观遗传学上的改变(DNA序列以外的改变),例如DNA甲基化、miRNA异常表达等。因此检测DNA甲基化和miRNA表达异常成为近几年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的热门研究方向。   当肿瘤细胞凋亡和坏死时,会有大量的DNA进入人体血液循环成为循环游离DNA。大量研究发现肿瘤患者的循环游离DNA中可以找到与原发肿瘤一致的遗传学及表观遗传学改变,包括DNA甲基化。以徐瑞华教授为首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研究团队对比了结直肠癌患者和正常对照者血浆中提取的循环游离DNA,并从患者的循环游离DNA中筛选出了几种具有特征性的甲基化标志物,分别可用于诊断结直肠癌以及预测结直肠癌预后。   目前常用的利用癌胚抗原诊断结直肠癌的方法准确率约为67%,而研究结果显示,新发现的循环游离DNA甲基化标志物可将结直肠癌诊断模型的准确率提高到96%。此外,研究人员还对上千例结直肠癌高危人群进行了实际测试,结果表明循环游离DNA甲基化标志物检测检出早期肠癌的敏感性高达89.7%。这说明这种新的诊断方法在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中确实有效。   分子检测所用的技术可以分为核酸检测与生物芯片两大类,癌症所用的生物标志物检测属于核酸检测,这也是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技术。核酸检测技术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以及基因测序技术,这些技术现阶段都有了较为成熟的发展与应用。核酸提取仪、PCR扩增仪、核酸分子杂交仪、基因测序仪等分子诊断仪器也已经是医疗机构与医学研究机构的常用设备。   虽然在基因测序仪技术发展上国产仪器还在追赶进口产品的步伐,但PCR扩增仪、核酸提取仪等中端仪器国产产品已经在国内市场占据了优势。制约分子诊断技术临床应用的不是仪器的技术而是标志物。正如结直肠癌诊断,新的循环游离DNA甲基化标志物一经发现就可以迅速得到验证并开始临床试用,其他疾病的诊断也只等相应的标志物被发现。   分子诊断技术还在发展前期,随着标志物的不断发现,分子诊断技术将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精准医疗。而PCR扩增仪等分子生物学仪器也将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得到更大的市场。 

现代分析技术:探知丝织文物中的历史信息

 丝绸是由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并生产的一种纺织产品,作为我国古人辛劳和智慧的结晶,它开启了中外大规模商贸交流的篇章,是我国古今丝绸之路的重要象征。然而,对于丝绸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经过我国学者对于古代史书记载和出土文物的研究,目前较为可靠的一种结论是蚕桑丝绸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近日,在河南郑州召开了仰韶时代丝绸发现的新闻发布会,郑州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宣布,经过郑州市文物部门的研究和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的判定,确认此前在河南省荥阳市汪沟遗址出土的文物为丝织物,结合巩义双槐树遗址发现的骨雕家蚕,证实了中国先民在5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应用育蚕制丝技术这一说法。研究人员推断,我国丝绸的起源时间可能在黄帝时代,丝绸之源为郑州。   作为一种精美的纺织材料,丝绸因其良好的光滑性、柔软性、轻薄性以及散热性而流传至今,贯穿了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与古代礼仪制度、文化艺术、风土民俗及科学技术等产生了众多复杂的关联。因此,分析研究丝绸等纺织品文物对于延长其寿命、准确解读文物的历史信息,研究古代的服饰制度、文化礼仪及时代变迁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作为服饰原料,纺织品在大多数情况下都紧裹尸身,污染比较严重、复杂,因此成为脆弱、不易保存的一类文物,这也加大了其保存和检测分析的难度。   目前来说,纺织品文物的分析检测主要包括纤维、组织、染料颜料、埋藏过程中附着污染物种类及年代测定等内容。目前我国对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纤维、组织、染料颜料的分析检测方面,而对污染物及出土纺织品的年代测定较少。   在纤维种类的鉴定方面,主要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进行分析鉴别。近红外光谱方便快捷、准确,不破坏样品而且不消耗化学试剂,通过扫描纺织品文物的近红外光谱,就可以得到纤维的组成结构与成分,因而成为文物检测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文物组织结构的鉴定中,主要采用视频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其裂隙、断口,进而确定丝织品的相对老化程度,并对老化因素进行分析。但显微镜和电镜只能对文物进行定性观察,结合红外光谱、差热分析等技术才能够得到老化程度的量化指标。   色谱法和光谱法可用于分析纺织品文物染料的检测分析,其中高效液相色谱要更加常见,但更为先进的则是通过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的技术,这一检测技术可以提供更高的分析灵敏度和更加详细的染料分子结构。常用于染料鉴定的光谱法有紫外可见光谱法、三维荧光光谱法、全内部反射激光分光法及质谱法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分析检测的设备和手段也更加精细、准确,这为文物保护、分析研究人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这些研究分析,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古代文明的辉煌和变迁

腊八吹响置办年货号角 检测仪器让你过个安心年(下)

  食品质量安全是关乎人民饮食健康与否的民生大计,马虎不得。尤其是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各类年货琳琅满目,质量参差不齐,往往在这个时候,对食品品质进行严格把关是有关部门的当务之急。   上一篇中,小编为大家盘点了大米、肉制品及果蔬这类主要吃食的检测,而事实上,在大多数吃货们眼中,那些年吃过的美味年货中除了正餐外,各色可口的零食也是家中常备的。那么,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奉上吃货们喜爱的美味零食大赏,带领大家看看这些珍馐小吃的质量是如何保证的。   坚果炒货检测   坚果炒货是我国的传统休闲零食之一,随着炒货市场的日渐繁荣,其质量安全问题也受到了广泛关注。事实上,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为了使坚果炒货更加可口诱人,商家们往往会适量使用一些添加剂,这对于人体健康不会造成负面影响。但是对于添加剂的使用量以及允许使用的添加剂种类,GB 276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有明确规定。该项标准中对允许添加的食品添加剂规定了使用量上限。一旦超过规定使用量,这些存在过量添加剂的食品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   针对坚果炒货中存在的非法添加剂的问题,可以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食品中存在的工业双氧水残留量进行分析检测。关于食品中石蜡的测定方法,可以采用薄层色谱法、红外光谱法、气相色谱法等,这些方法一般配套使用相应的分析仪器来进行分析检测。目前,由于坚果炒货存在的非法添加手段众多,质量检测工作困难重重,而针对非法添加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以色谱法和原子吸收为主进行定性定量的。   蜜饯果脯检测   蜜饯果脯是人们平时喜爱的零食小吃,凭借着酸甜可口的独特风味,它已经成为了新春佳节宴请宾客的重要小食。但是,由于果脯蜜饯的生产过程简单,小型生产企业众多,导致其生产质量参差不齐。目前,针对果脯蜜饯的相关政策标准有《GB 14884-2003》和《GB 8956-2003》,这些卫生标准对果脯蜜饯的检测项目、检验方法、所需设备等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当前,果脯蜜饯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主要有霉菌超标、二氧化硫残留量超标、苯甲酸超标、甜味剂超标、水分和总糖不达标等。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用pH测定计水分测定仪、分析天平、温度计、细菌快检箱、糖度计、盐分测定仪器、二氧化硫测定设备等进行检测。   酒水饮料检测   除了上述坚果炒货、蜜饯果脯外,新春佳节里把盏言欢的酒水饮料也是每个家庭中的必囤年货。然而,酒水饮料带给人舌尖上的快感的同时,也成为了食品安全问题的“重灾区”。前段时间,酒鬼酒深陷甜蜜素风波,给酒水市场的质量监管工作敲响了警钟。关于酒水的检测,主要是对葡萄酒中游离二氧化硫、总二氧化硫以及白酒中甲醇、杂醇油进行测定,用到的仪器设备有分光光度计以及配套的试剂。另外,对于啤酒的检测还有专门的啤酒分析仪。   在软饮料的检测方面,现有的检验及判定标准有GB/T12143.1—1989《软饮料中可溶性固形物的测定方法折光计法》和GB/T16771—1997《橙、柑、桔汁及其饮料中果汁含量的测定方法》。这些标准中提及的检测项目有总酸、可溶性固形物、砷、铅、铜、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添加剂等。软饮料在出厂检验时用到的设备有高压灭菌锅、培养箱、干燥箱、显微镜、分析天平、折光仪等。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盘点的主要年货的质量检测及相关的仪器设备,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民俗众多,年货种类应有尽有,故难以一一赘述,在此仅盘点了几种家常年货。相信,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以及食品生产流程的愈加规范,人们都能放心吃上美味年货,过个平平安安,热热闹闹的开心年!

超轻又超弹 新材料不惧冰火两重天

 如果要评选2019年的十大热门材料,石墨烯一定是候选人之一。不止石墨烯,特殊的碳材料一直都是材料学研究的热门。同样由碳元素构成的材料却可以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特性,例如金刚石是绝缘体、石墨是半导体、热解石墨是良导体,而2018年发现的魔角石墨烯可以成为超导体。碳材料无限的可能性让众多材料学研究者将它作为解决问题的良方。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热解化学控制法,研制出一种新的碳气凝胶材料,在具备超轻与超弹性两种特点的同时还具有极端温度耐受性,可在-100℃到500℃的范围正常工作。   此前,该研究团队在今年5月就研制出具有超弹性的硬碳气凝胶。研究团队先利用一种特定的树脂材料与多种1D纳米纤维构建出纳米纤维气凝胶结构模板,然后通过高温碳化得到具有超弹性和结构稳定性的硬碳气凝胶。这一研发思路同样应用于本次新材料研究中。   研究团队选择具有优异力学性能的细菌纤维素,利用无机盐对其进行热解化学调控,使其碳化后成为新型碳纳米纤维气凝胶。这样合成出来的碳气凝胶较为完整地继承了细菌纤维素得结构,在保留了细菌纤维素的超弹性和抗疲劳性能外还极大地扩展了新材料适用的温度范围,使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材料研发完成后还需要利用试验机与环境试验箱对材料试样进行评估与检测。不同的测试项目需要不同的试验设备,弹性试验可通过弹性疲劳试验机,温度耐受性可以通过高低温试验箱进行。只有通过试验设备的检测,新材料才可以算初步研制成果,后续还需要长时间的实际应用。经验证,新石墨气凝胶材料重量只有6毫克/立方厘米,可在200万次压缩循环后继续保持超弹性,并且可耐受-100℃的低温到500℃的高温。   新石墨气凝胶材料性能优异,还可以大规模合成,在能量阻尼、航空航天、机械缓冲等领域都有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目前,国际上对具有超弹性与抗疲劳性的轻质可压缩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上,复杂的工艺使这一方向的研究成果现阶段尺寸只能达到毫米级。新石墨气凝胶材料的研制成功让我国获得了极大的优势。   材料是工业的基础,高性能的材料对工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很多前沿领域的研究都受限于材料的极限,特别是航空航天等高端产业。材料的突破将带动产业出现跨越式的发展。新材料的开发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研究人员需要经过无数次试错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每一种新材料研制成功的背后都是研究团队长期的付出与积累。正是有这样辛勤耕耘的科研人员,我国的科技才能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