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classname from aClass where classid=5
一直以来,人类对史前生物的兴趣从未减少。依靠化石建立起古生物学的研究者们并不满足于仅在岩层中寻找已经消失的生物的遗迹,他们期待着发现更生动的研究材料。而琥珀正是古生物学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之一。 10月11日,由中外科学家联合组成的团队在琥珀中发现了来自一亿年前的两栖类、腹足类和昆虫的卵团。这些从白垩纪保留到现在的卵至今仍在琥珀中保持着原来的样子,仿佛时间定格在它们被树脂包裹的那一刻。对这些卵团的研究将帮助我们了解灭绝生物的产卵行为。 琥珀对古生物学的意义在于补充传统化石难以提供的信息。沉积岩中的化石大多数都只保留了生物的茎叶、外壳、骨骼等相对坚硬的部分以及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留下的印模和铸型,而包裹在琥珀中的生物却可能在时间的冲刷下毫发无损,为研究者提供相对完整的结构信息,例如恐龙羽毛的三维形态。 在《侏罗纪公园》中,哈蒙德博士从保留在琥珀中吸取恐龙血液的蚊子体内提取出DNA,从而将已经灭绝的恐龙带回到人类面前。2017年,国外的研究团队同样在琥珀中发现吸饱了恐龙血液的蜱虫,虽然现实中DNA无法在如此古老的化石中保留下来,但这一发现依然对恐龙的研究有重要作用,如为蜱虫宿主动物的筑巢行为提供确切证据。而这也是琥珀在古生物学上的价值所在。 关于琥珀的学术研究在19世纪就已经开始。琥珀研究的难点在于无法进行破坏性的研究,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研究者只能依靠光学显微镜对内部的包裹物进行观察。但是显微镜只能观察到化石的表面,无法获取被遮挡部位的信息,对琥珀的利用率很低。而后,随着X射线的发展,显微CT、同步辐射CT成像和X射线荧光成像等技术开始应用于琥珀研究中。本次发布的关于琥珀中生物卵团的研究,就是利用显微CT和同步辐射扫描得到卵团的三维结构图像,从而获取卵的细节信息。 然而现有的技术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琥珀化石的三维模型重建并不简单,琥珀内部除了目标生物还有大量杂质,扫描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无用的数据,需要人工一点点判定修改。而且琥珀的包裹物各不相同,每一次建模需要重新开始,这也让建立三维模型成为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另外,可以获得CT数据的琥珀大概不到一半,这意味着大部分琥珀化石无法建立三维模型。 对于这个问题,我国已经有了解决方案。由中科院研发的结构光照明显微镜成为琥珀研究中新的助力。结构光照明显微镜在显微镜中使用结构光照明技术,在获取三维显微图像的同时,实现了突破衍射极限的超分辨率成像。这种显微镜也成为构建无法获得CT数据的琥珀的三维模型的唯一方法。 近年来,琥珀化石的新发现频现报端,仅在今年,除了前几天的古生物卵块,还有7月的古鸟类新物种和5月的菊石化石。对琥珀化石的研究越深入,我们就越接近那个人类还不曾出现的历史。
随着我国科研实力的不断增强,企业、科研机构以及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不断加大。实验室仪器及设备的种类也随之增加,固体样品的研磨、筛分成为了实验的重要环节,研磨设备质量的好坏也对实验结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天津市东方天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东方天净”)作为一家从事样品前处理仪器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的公司,在行业发展了十余年。如今在互联网浪潮的推动下,公司亟需完善运营,开拓更广阔的线上业务,更好的服务广大新老客户,因此,东方天净于近日成功入驻化工仪器网,成为本网的高级会员。 东方天净自2008年成立以来,始终以研发生产先进的、质量稳定的仪器设备为己任,不断努力,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实用的实验室研磨解决方案。如今,公司已经自主研发了多款样品前处理研磨仪器设备,例如行星式球磨机、震击式球磨仪、控温型球磨仪、筛分仪及相关配套研磨套件等。目前已经在石油电力、冶金环保、生物制药、玻璃陶瓷、化工化学、环境农业、纺织造纸、食品饲料等行业领域形成了良好的市场口碑。 历经多年的深耕,如今的东方天净已经积累了一批彼此信赖的用户,他们大多都是工作在新技术研究的前沿,从事新产品的开发、高等教育研究、新型生产技术的改良以及高精度的检测等工作。东方天净在为广大用户提供相应的售前技术支持与售后服务等工作的同时,还为用户提供了相应的技术交流平台、研磨的解决技术方案等服务,应用设备选型和非标准设备设计方案及制造等。正是如此贴心、完善的服务体系才使得东方天净在业内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在未来,东方天净依旧将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服务好每一个用户,成为广大用户未来工作中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此次公司携手化工仪器网也是东方天净的一次华丽的转型,再次我们也祝愿公司能够展翅腾飞,开启一段全新的旅程。
日前,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安徽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六位专家对安徽光机所研发的“真空紫外光电离大气成核气溶胶质谱仪”项目,进行技术检测和验收。 该真空紫外光电离大气成核气溶胶质谱仪样机,实现了超细纳米颗粒物的大气压质谱进样和高效率传输,从分子层次上在线检测获得了超细纳米颗粒物的化学成分,并开展了真空紫外光电离大气成核气溶胶质谱仪的初步应用研究等。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达到验收指标。 气溶胶质谱仪 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或气溶胶对空气质量、区域、全球气候变化,人类健康都有很深远的影响。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技术是一种软电离技术,适用于生物大分子的分析和检测。软电离指在质谱分析中,离子源是将分子离解成离子或解离成碎片,在这里分子失去电子,生成带正电荷的分子离子。分子离子可进一步裂解,生成质量更小的碎片离子。 真空紫外光电离质谱技术 将中性样品分子引入高真空电离腔,在电离区域样品分子被可调波长的真空紫外光电离并由飞行时间质谱仪检测得到质谱。分析复杂的混合物的成分。中科院研究团队自主研发新型离子导入器,进一步发展了真空紫外光电离质谱技术,实现了流动反应系统中自由基的高灵敏质谱检测,使用同步辐射作为电离光源,通过真空紫外光电离质谱实现了自由基反应物种的全面检测,并采用光电离效率谱高效区分了同分异构体。 纳米颗粒物 又称纳米尘埃,纳米尘末,指纳米量级的微观颗粒。它被定义为至少在一个维度上小于100纳米的颗粒。小于10纳米的半导体纳米颗粒,由于其电子能级量子化,又被称为量子点。 大气气溶胶成核 大气核化是全球大气气溶胶粒子的主要来源,在气溶胶气候效应中扮演重要角色。大气核化过程的关键步骤发生在2nm以下的尺寸范围。形成小于2.5nm的分子团簇,即生成临界核的成核阶段。有了基本的结构信息,其化学组分分析采用如光电子能谱,红外谱等仪器。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正值国庆长假,很多小伙伴都会选择出门旅游,一览大好河山。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短期或长期的周边游、国内游、出境游等各种形式的旅游层出不穷,出游人数年年攀高。出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经历就是安检。众所周知,为了消除人们出行路上造成危害性事件的隐患,保障人身和社会安全,安检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一般而言,安检设备主要包含:安检门、手持金属探测仪、安检X光机、危险液体检测仪、车底视频检查镜、鞋内金属探测仪、软管内窥镜等。广泛应用于公安反恐、机场、法院、检察院、监狱、车站、博物馆、体育馆、会展中心、演出场所、娱乐场所等场所。 地铁以其安全、快速、准时、容量大等优点备受人们欢迎。随着城市四通八达的地铁线路的开设,乘坐地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出行方式。安检也是地铁站的必由项目。地铁安检主要涉及四种仪器: 一是X射线安检仪,又称行李安检仪,是借助于输送带将被检查行李送入X射线检查通道而完成检查的电子设备,主要用于检查旅客的行李物品。 二是安检探测门,是一种检测人员有无携带金属物品的探测装置。旅客走过探测门即可,主要用于对旅客的身体是否携带违禁物品的检查。 三是手持金属探测器,用来探测人身是否携带金属物以及其具体位置的装置,一般配合安检门使用。由安检人员使用手持仪器对旅客全身进行近身检查。 四是液体检测仪,是一款专门用于探测易燃易爆液体的安检仪器。针对持有液体的旅游,不少地方会采取让旅客“喝一口”的形式证明液体无害。 火车和客车是比较传统和常见的出行方式,尤其是火车,对跨省市运输起着巨大的作用。在车站的安检,除了上述步骤,还需要验明个人身份,其中用到的就是人证合一核查系统。这是把身份证识别与人脸识别技术结合在一起的新应用,该系统采用快速抓拍视频中的人脸图像,与二代身份证信息结合,接入公安管控网络,实现对通行人员身份的自动核验,实行“一票、一人、一证、一卡”的核查放行模式。 如今,人们出行方式越加多变,飞机出行也日益大众化。由于空中出现事故极难处理,一般而言,机场的安检会比车站、地铁等地方严格很多,对携带的物品种类,规格等要求更高,检查的时间也更长,外套皮带等也需要单独取出。除了上述常规检查,还有防爆设备。包括防爆罐、防爆毯、机械手、爆炸物现场勘察箱、危险物品储物罐等。 安检是消除隐患,保障出行的重要手段之一,配合安检是我们的义务。为了让旅途更加安全愉快,大家一定要积极配合安检,这是对自己负责也对他人负责。最后祝大家国庆快乐,旅途愉快。
众所周知,随着社会发展的加速,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加快,不少上班族为了工作大多依靠外卖或者便利店的快餐解决一日三餐。久而久之,那些高油高糖高热量的不健康食物成为人们发胖、脱发乃至出现肠道疾病的重要隐患。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饮食健康也越发重视起来。越来越多的上班族开始亲自下厨烹饪并用饭盒密封好带去公司加热,既环保又能保证饮食健康。 就在前些时日,一向依靠外食解决三餐的小编在某宝购买饭盒后也开始了带饭之旅。一到午饭时间,公司茶水间的微波炉前就开始上演“紧锣密鼓”的热饭“大战”。同事们纷纷亮出装满午餐的各色饭盒,讨论各自的餐食。也有不少人为了节约排队等待的时间,干脆直接用可自热饭盒加热午餐,方便高效。 目前市面上针对上班族开发设计的饭盒种类繁多,大体归为以下两种,一种是可微波炉加热的饭盒,一种是可自热的饭盒。其中,可微波炉加热的饭盒按照材质分,又可分为塑料饭盒以及玻璃饭盒。而可自热饭盒大多是食品级的不锈钢材质制成。利用饭盒自带餐食在提倡环保及健康的当下无疑是正确的选择,然而,网购平台以及商店内标榜“食品级”、“可微波炉加热”等标语的饭盒真的安全无毒害吗? 据了解,市售的微波炉专用塑料饭盒一般采用耐高温的食品级塑料制作而成,如聚丙烯(PP)或聚乙烯(PE)。这些塑料虽说可以耐高温,但是一旦加热的温度超过其本身的承受能力就会释放出有毒有害的塑化剂等成分,污染食品,从而给人们的健康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此外,关于自加热饭盒的安全性,其加热原理主要是化学反应放热,即通过生石灰与水发生化学反应而放出大量的热将内层饭盒中的食物加热到适宜温度。在整个加热过程中存在几点安全隐患。首先,化学反应是否会生成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其次,反应后的产物是否会在高温的驱使下污染食品;最后,盛装食品的容器加热后是否会影响食物。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在使用饭盒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事实上,消费者选购高质量合格的微波炉专用或者可自热的饭盒通常情况下是不会出现安全问题的。然而,由于微波餐具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不完善以及缺乏公认的实际微波模拟测试条件,导致市面上生产的饭盒质量参差不齐,难以保证。因此,饭盒在市面上流通前对其进行生产加工过程的监控以及出厂检验是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举措。 依据GB968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不锈钢制品》、GB9688《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等相关标准,对饭盒的质量进行检测的项目包括感官、铅、铬、镍、镉、砷、蒸发残渣(4%乙酸)、蒸发残渣(正己烷)、高锰酸钾消耗量、重金属、脱色试验等。检测上述这些项目用到的仪器设备包括重金属检测仪、金属探测仪、耐热仪、热性能测定仪、塑性计等。 有了上述检测仪器的层层把关,消费者在选购饭盒时也不可掉以轻心。正所谓病从口入,为了保证饮食安全,消费者需要掌握一些选购饭盒的知识。除了要了解饭盒的制作材料,饭盒的外观以及保温性、耐热性、加热时的注意事项等都是需要注意的问题。相信在检测仪器的严格筛查以及消费者谨慎选购之下,饭盒安全问题将不再出现。
6月份,根据南派三叔小说《盗墓笔记》改编的网剧《怒海潜沙&秦岭神树》开播,带领观众进入神秘的海底船墓。现实中虽然没有诡异的蛇眉铜鱼、禁婆、海猴子等,但同样存在着数量众多的沉船以及水下文物发掘工作。 水下考古风云录 《怒海潜沙&秦岭神树》剧中国际海洋开发公司作为反派势力登场,裘德考引诱主角进入海底墓就是依靠拍卖蛇眉铜鱼的消息。而我国的水下考古事业也是因为一个国际盗捞者的拍卖而起步。 1984年5月,英国人米歇尔·哈彻(Michel·Harcher)在南中国海的清代沉船“哥德马尔森”号上盗捞了大量康熙年间的文物,并于一年后在荷兰佳士得拍卖行进行拍卖。因相关法律的空白,我国无法阻止拍卖,在拍卖会上也因为资金不足致使这批约2000万美元的文物最终流落国外。之后,政府痛定思痛,决心发展水下考古事业。1987年,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成立,我国开始建立起水下考古队伍。 30多年来,水下考古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1991年和1992年,在广东省新会县确定了几个史书记载的宋元海战沉船点;1993年在辽宁绥中发现元代水下沉船遗址;2001年到2004年,勘查试掘“南海I号”南宋沉船;2005年,发现“碗礁一号”清代沉船;今年9月,确认北洋军舰“定远舰”的沉没位置…… 在这些成果的背后,是考古队员与专业盗捞者的文物争夺战。碗礁Ⅰ号、华光礁Ⅰ号等大型项目全都是盗捞者盗捞文物、破坏遗迹之后做出的“抢救性发掘”。知乎用户明州世相在专栏文章《水下考古风云:一场与深海水鬼的“国宝争夺战”》中详细介绍了水下考古队与盗捞者之间的对决。 《盗墓笔记》台词“上交给国家”引起网友疯狂吐槽,但我们应该认清,无论盗墓小说写得令人多么热血沸腾、心驰神往,盗墓始终是犯罪行为,盗墓贼对墓葬和文物的破坏也是无法原谅的。 水陆考古大不同 水下考古是考古学分支,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与陆地考古大同小异,都是为了通过遗迹与文物研究人类的历史与文化。水下考古与陆地考古最大的不同在于环境,而环境的不同导致文物发掘方式的不同。 水下考古的发展依托于潜水技术和水下探测技术的进步。正是因为潜水装置和声纳装置的发明,水下考古学才得以出现。如今,水下考古工作依然离不开这两种技术。水下考古的调查需要依靠遥感探测技术。常用的遥感探测仪器主要利用声学系统对海床进行探测,包括:多波束探测声纳系统、旁侧声纳、浅地层剖面仪等,此外在潮间带或者较浅的水域还可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大致确定遗迹位置。 水下考古的发掘主要依靠潜水技术。遥感技术确定遗迹位置之后,需要人工潜水进行勘探。发掘时也需要长时间留在水中,做好文物的方位、距搜索点距离等位置标注,再利用抽沙机和压力水枪清理目标物上的沉积物,然后将文物带离水面。我国的水下考古工作基本集中在浅海。2018年4月,“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成功进行深海考古发掘,标志着我国的水下考古工作开始走向深海。 出水后,文物的维护与处理也与出土文物不同。在运输过程中,文物应放在水中浸泡,尽量使运输环境接近文物原来的保存环境。到达实验室后,需要对文物进行脱盐,对于有机物还需要用干冻法进行冷冻干燥。 30多年,我国的水下考古学越来越成熟,几千年水上航行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水下文化遗存等待发掘。随着遥感探测技术的发展与潜水技术的进步,水将不再是考古工作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