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classname from aClass where classid=3
光谱仪是科学分析仪器中一大分支,是一种能将成分复杂的光分解为光谱线的科学仪器。通过光谱仪对光信息进行抓取,以照相底片显影,或电脑化自动显示数值仪器显示和分析,从而可以可以测知物品中含有何种元素。随着光谱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拓宽,光谱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遥感卫星、食品安全检测、空间探测、军事、污染检测等领域中。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光谱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分析仪器,人们对它的研究和探索从未停止。也正是在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下,光谱技术和光谱仪都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也切实为科研、生产、生活创造了价值。 近日,我国科研人员又为光谱技术的进步做出了新贡献。据中国科学报报道,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科研团队提出一种基于图像反馈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特征谱线强度校正方法。该方法实现了光谱信号波动的抑制与补偿,并在工业在线检测领域中,显著提高了在线测量稳定性。 当下,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凭借其可原位、在线、同时分析多种元素成分的优点,成为了流程工业现场检测关注的重要技术。但在使用中,但如何保证光谱的稳定性,成为了发展该项技术的关键问题。尤其是在复杂、恶劣的工业现场检测环境中,由于实验条件波动大、样品无法实现预处理、物理约束无法实施,所获得的光谱存在很大的波动,严重影响结果准确性。 激光诱导等离子体是获得光谱的光源,其形状和强度的变化是导致光谱波动的直接原因。研究团队将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图像引入到光谱稳定性校正建模中,通过同步采集光谱和相应的等离子体图像,以等离子体图像特征的差异作为反馈信号对相应的特征谱线强度进行补偿与校正。经过校正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特征谱线稳定性得到了提升,为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在线检测应用提供了更可靠的光谱数据。 此外,据科技日报报道,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黄行九研究员和赵南京研究员也成功利用主动可控火花放电和电化学富集对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方法进行了改进,并在低脉冲能量条件下,采用改进后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方法实现了对水体和土壤样品中痕量砷和汞的高灵敏度稳定检测。 两项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研究成果的问世,表明我国的光谱技术正在向着世界先进水平不断迈进。也希望这些科研成果除了深化光谱仪应用外,也能为我国光谱仪的发展提供养料。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食品本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食品包装的安全性。毫无疑问,在现如今的快节奏生活中,包装食品已然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性。 在全球范围内,食品包装工业的市场都在逐年扩增。据美国《全球食品包装市场的趋势与预测》报告统计,2019年全球食品包装市场规模约达到3000多亿美元。随着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问题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政府也投入大量资金进行食品包装材料检测技术的研发。但由于受到技术水平和检测体系的影响,在实际的食品包装材料检测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导致我国食品包装材料在海外市场的拓展屡屡受阻。欧盟每年向我国发出的食品包装材料的预警多达40批左右,可见我国食品包装材料面临的严峻形势。 目前来说,市面上用于食品包装的常见材料主要有金属、玻璃、塑料、木材、纸质等几大类。塑料和纸质材料是比较常见的两类。塑料因其原材料丰富、稳定性好、易于加工、质地轻及良好的耐热性与渗透性等特点在食品包装领域备受青睐。随着环保意识的普及,近两年纸质材料也在食品包装领域也渐渐争得了一席之地。 相对于其它物品的包装材料来说,食品包装材料对安全性、环保性、稳定性等都有更加严格的要求。塑料用于食品包装的短板在于,塑料中不仅存在多种游离单体、裂解物及润滑剂和着色剂,影响着人体健康;而且其对环境也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虽然纸质材料比较经济实惠、防护性好,本身没有什么污染性,但其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增白剂、施胶剂、漂白剂、填料、染色剂等也成为影响纸质包装材料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 包装材料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即便食品本身没有什么问题,若接触到不合格的包装材料也会损害人体健康。因此,对于食品包装材料的检测势在必行。近几年科学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更新进步,也为这一工作带来了便利。 对于食品包装材料的添加物,我们可以利用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气质联用仪、液质联用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来进行分析;原子吸收光谱仪、原子荧光光度计以及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仪可以对食品包装材料中的元素进行识别鉴定;显微镜还可以观察食品包装材料中的微生物。此外,酸度计、测汞仪、酶标仪、红外光谱仪等都可以对食品包装材料中的胶黏剂、增塑剂、稳定剂、染色剂、重金属、微生物等进行鉴定分析。 食品包装材料与食品的安全密不可分,所以其安全状况更不容忽视。相关部门和单位不仅要加大对食品包装材料的监管力度,同时也要不断改进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管理体系,加强消费者的安全意识,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持续稳步发展,并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为努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三大转变,推动中国到2025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迈入制造强国行列,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全面展开,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悄然重塑,我国生产的众多产品及品牌,如中国高铁、华为品牌纷纷走出国门,被更多国家所认可。而对于涉及国家科学研究安全,乃至国家战略发展的科学仪器国之重器——实验室天平,其发展现状如何?在如火如荼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当下,它将如何转型成功并“杀出重围”呢?探究以上问题,还需从国产天平的发展历史说起。 我国的天平工业正式诞生于1948年成立的上海建华仪器工业社。在解放初期至本世纪初的50年左右的时间内,国产天平工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60年代中期就研发推出了微量机械天平,70年代末研发推出精密电子天平,80年代中研发推出分析电子天平。而自80年代末以来,我国电子天平制造企业更是如雨后春笋,涌现出了40多家天平制造企业,如沈阳龙腾电子、常熟衡器厂、上海恒平、长沙湘平、福州华志等。这些企业年产销电磁力平衡式电子天平超30万台,产量可观。 然而,由于我国宣布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梅特勒、赛多利斯、岛津、普利赛斯、奥豪斯等进口天平品牌纷纷进入我国市场。这些国际品牌凭借先进的技术、完整的产品线、周到的售后服务等,攻城略地,不断开拓中国市场,市场份额快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中国天平市场需求约为25万台/12亿人民币,其中50%左右被进口品牌瓜分,40家以上的国产天平企业争夺另外的50%市场,导致这些国产天平企业市场份额不足,经济效益快速下降。在日渐紧张的市场竞争态势下,国产天平企业逐渐萎缩,发展大不如前。 国产天平企业在十多年的时间内迅速没落,除了受上述进口天平品牌的冲击,国产天平企业自身管理僵硬,技术落后,市场不良竞争也是重要原因。此外,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政府产业政策倾斜缺失,社会需求导向缺失等同样阻碍了国产天平的发展之路。 如今,2019年即将进入尾声,这意味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将迈入第五年的中期阶段。当下,随着计量行业WTO/TBT通报评议工作协调委员会成立,国产天平得到了有力地扶持。此外,政府有关部门也加强了对违规生产、知识产权侵权企业的惩处,国家产业政策的倾斜等,在这一良好环境之下,国产天平企业应当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努力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技术实力,打造中国天平品牌。 要想国产天平再度崛起,小编以为国产天平企业应当:1.紧跟国际先进技术趋势,全面提升国产天平技术实力;2.采用国际化的产品标准及法规,在国际范围内开展业务;3.建立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创建世界知名天平品牌。行业方面,计量行业应统一对策,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国家层面,国家产业政策应当对天平制造业有所倾斜,且需要积极引导社会需求。 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会止步,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深入推进的当下,国产天平企业能否抓住历史机遇,借势翻盘?让我们拭目以待!
2019年12月5日,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专题发布江苏省检验检测服务行业统计分析报告。据了解,这也是江苏省第一次发布全省检验检测行业统计分析报告。 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江苏省共有检验检测机构2221家,从业人员80196人,拥有检验检测仪器设备48.53万台套,仪器设备资产原值256.81亿元,检验检测机构面积1184.98万平方米,参与科研项目1872项,拥有专利3926件,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105家,在境内上市和在新三板挂牌19家。总体来说,江苏省检验检测行业不管是从机构数量、产业装备,还是在检验检测能力、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得到长足发展。 行业快速发展多方面优势凸显 2018年,江苏省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同比增长6.01%,从业人员增长3.86%,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增长4.86%,实现营业收入244.77亿元,同比增长14.62%,位居全国第三。这一改变,与以下三方面不无关联。 首先,包括电子电器、机械(含汽车)、材料测试、医学、电力(含核电)、能源和软件及信息化等在内的7个新兴发展迅速,为检验检测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检测需求。2018年,从机构数量看,新兴领域同比增加14.41%,;从营业收入看,新兴领域同比增长55.81%。此外,在新兴领域,电力行业服务机构数量增比大,达42.86%,软件及信息化营业收入增比大,达70.13%。 其次,集约化市场化发展趋势明显。从地域上看,2018年全省60%机构、70%从业人员和仪器设备、83%机构收入分布在南京、苏州、无锡等地区。从机构性质看,2018年企业性质的检验检测机构1581家,占比71.18%,同比增加4.12%;事业单位性质的检验检测机构544家,占比24.49%,同比减少4.58%。从控股情况看,私人控股机构占46.11%,同比增加1%;国有控股机构占比31.16%,同比减少7.03%;集体控股机构占4.55%,同比减少0.46%。2018年营业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机构同比增加16.1%。统计显示,规模以上机构以10.45%数量占比,创造了67.32%行业收入占比。 再次,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仅从学历方面看,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超半数,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10.6%,大学本科占比45.7%,专科及以下学历占比43.7%;在技术职称方面,具有技术职称人员超半数,其中,高级技术职称占比13.5%,中级技术职称占比22.6%,初级技术职称占比21.7%。 检测服务见成效多方面促进社会发展 检验检测行业作为第三方检测机构,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江苏省检验检测行业统计分析报告正体现了检验检测行业对社会多方面的贡献。 第一,检验检测行业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2018年全省2221家检验检测机构服务范围覆盖江苏95%的国民经济行业,在电子电器、机械(含汽车)、材料测试、软件及信息化等新兴领域,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同比增加14.41%,为新产品研发、质量判定等出具社会委托报告1864.1万份。 第二,检验检务行业推进市场监管高质量发展。2018年江苏检验检测服务业以法律为准绳,以标准为基础,采取科学有效的检测方式,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提供强有力保障。数据显示,江苏省有79家检验检测机构承担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任务,出具报告2.74万份,386家机构承担产品质量地方监督抽查任务,出具检验检测报告41.63万份,为促进产品质量管理水平有效提升起到了推进作用。 第三,检验检测行业保障司法鉴定客观公正。检验检测机构作为第三方公证机构,帮助案件承办部门查明真相,保证案件审理质量。2018年江苏省136家检验检测机构承担司法鉴定、仲裁检验检测,出具报告10.01万份,其中94家机构出具司法鉴定意见书8.1万份,为司法公正提供了技术保障。 检验检测行业的存在对社会发展来说,有其特别的意义,它既是政府监管的有效补充,又能为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相信江苏省检验检测行业的快速发展,会给江苏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带去不小的助力。
微塑料污染近年来被多次提及,我想对于关注相关报道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最近的一项研究成果却警告我们——微塑料污染或许比我们预想的还要严重。 日前在《湖沼学和海洋学快报》上,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生物海洋学家詹妮弗·布兰登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中以较为幽默的方式提到,“如果在海中游泳呛水了,呛进去的不止是咸咸的海水,还有400多颗塑料微粒”。这种举例方式充满了黑色幽默,但毫无疑问,他所说的是我们无法避而不谈的事实。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将微塑料直接与人体联系起来。大概在一年多前,奥地利举办的欧洲肠胃病学会议上就曾有研究人员以英国、荷兰、俄罗斯等8个国家的8名志愿者排泄物样本为例,提出了已在人体排泄物中测得多种微塑料的研究成果。 换言之,已经有部分证据表明微塑料已经开始进入我们的身体。那么后果又是什么?和大多数塑料一眼,微塑料在自然条件下很难分解,但比起传统塑料,是微塑料体积非常小——在一定的质量前提下,微塑料拥有更大的表面积,更易吸附病毒、细菌,成为病毒、细菌传播的媒介。也就是说,现在进入我们身体的微塑料,很有可能会向我们身体传播病原体,对我们的健康造成直接的危害。 而更糟糕的一点是,微塑料的产生和我们的生活方式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我们平时丢弃在水池中的隐形眼镜,冲澡时使用的磨砂膏,都有可能是微塑料污染的来源。 当然,我们同样也已经认识到微塑料污染的严重性,也没有选择坐以待毙。如今,海洋微塑料治理已经是一项重要的课题。随着遥感技术以及科研仪器的飞速发展,本就被高度关注的海洋环境中微塑料污染监测进一步被重视。 根据小编了解,目前用于水中微塑料检测的方法有很多,其中较为常见的有拉曼光谱法、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法等。而在遥感技术的帮助下,人类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对海洋微塑料分布情况有一定的了解。而除此之外,通过采样以及成分分析,我们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到微塑料的来源以及产生的原因,并以此作为切入点进行整治。 不过,就目前的状况看,微塑料污染的整治将会成为一场持久战,而胜负的关键,还是在于居民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意识,如果无法避免大规模生产微塑料垃圾,结果依旧会不容乐观。
祁连山是我国境内主要山脉之一,位于我国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西部边境,其对于我国河西走廊及丝绸之路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贡献。前不久,甘肃省张掖市生态环境局为了加大祁连山和黑河湿地的生态保护及修复力度,以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列卫星为核心,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建设了天地一体化全面监测网络,进一步落实了整治生态环境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加快的发展速度,遥感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开始愈加广泛。尤其是在植被分布、土地规划、环境污染、航空航天以及军事等方面,可以说是大展身手。同时,高空气球、飞机、火箭、人造卫星、载人宇宙飞船等多种遥感平台的出现和助推,也进一步扩展了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 遥感技术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种探测技术,它是根据不同物体的不同光谱特性以及电磁波理论,利用各种传感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和成像,从而对地面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技术。遥感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获取信息量大、速度快、周期短、受限少且获取信息的途径多。 虽然应用优势众多,但由于这一技术的诞生需要借助其他的载体作为平台,遥感技术还是经历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这三个长达几百年发展阶段。1961年,密歇根大学的威罗•兰实验室召开了“环境遥感国际讨论会”,遥感技术才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开始发展起来。随后望远镜及摄影技术的相继出现开启了地面遥感的大门。1903年飞机问世后,利用摄影将航空图像应用于地形和地图制作的技术日趋成熟,被逐渐应用到军事侦探领域,为后来的实用化航空摄影打下了基础。20世纪中期以后,无线电子技术、光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了遥感技术在农林、地质、海洋、测绘、环境保护等许多方面的全面发展。 现代遥感技术主要包括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和处理等环节。遥感器是其获取信息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有照相机、电视摄像机、多光谱扫描仪、成像光谱仪、微波辐射计、合成孔径雷达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也相继建立了多个遥感测控中心,在环境保护、基础地质研究、气象观测、考古调查、航空航天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遥感技术还被广泛应用到森林树种研究识别领域。尤其是高光谱遥感的发展,可以准确探测到具有细微光谱差异的地物类型,极大地提高森林树种的识别精度。 卫星遥感技术的迅速发展,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全时空的对地观测新时代,随着光谱技术不断向多光谱、多极化和高分辨率的方向发展以及雷达成像、光学探测、地学分析技术的不断进步,遥感技术会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发挥出更加强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