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classname from aClass where classid=3 行业新闻 - 动态 - 厦门仪器网 xm17.net|实验仪器|实验台|光谱仪|电子天平|显微镜|离心机-供应-销售-平台

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动态

黔茶出口超一亿美元 制茶与食检设备严控品质

 日前,第八届贵州茶业经济年会在贵州召开。会上宣布消息,截至2019年11月30日,贵阳海关共检验检疫出口茶叶477批,数量3613.7吨,金额1.2亿美元。尤其是近两年,在“一带一路”政策的带动下,贵州茶叶出口势头迅猛。当然,这也与当地制茶水平提升、茶叶质量提高息息相关。   制茶设备让质量对接国际标准   贵州是我国产茶大省,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其四季分明、雨热同季的地理环境以及适宜的气候,使得贵州省成为国内绿茶主要产区。如今,贵州茶叶不但对内销量大,对外出口的份额也持续增加。茶叶出口首先就要对接国际标准,而制茶设备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茶叶质量的提升。   制茶的手工技艺非常有名,但其实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制茶设备也能完成手工制茶的工艺。例如茶叶杀青机能代替人工进行茶叶杀青工序;茶叶揉捻机能从冷揉、热揉两个方面对不同茶叶进行揉捻工序;炒茶机则能均匀地炒制茶叶,成品质量不逊于人工炒茶。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炒茶设备已能进行规模化生产,机械升级研发也不断提速。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我国的制茶设备自动控制程度、智能化水平也在日渐提高,温度的控制、火候的掌握都在炒更精细的方向进发,制茶技术总体水平持续提升,从而提升茶叶品质,使其符合国际标准。   食检设备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水平   除了质量提高,茶叶的食品安全也不能忽视。尽管机械化制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食品安全隐患,但茶叶生产步骤复杂,对于茶叶的食品安全检测程序不可忽略。据了解,茶叶的食品安全隐患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农药残留超标、重金属超标、异物残留等等。   如何杜绝食品安全问题呢?这就需要企业利用食品安全检测设备开展茶叶质量安全自查工作。如今,运用于食品领域的安全检测设备有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细菌病源性检测仪器、酶标仪、固相萃取仪等等,可对多种食品安全隐患进行排查,防止问题产品流入市场。   近年来,食品安全检测仪器发展迅速,仪器分析变得更加快速、灵敏、准确,多种技术的结合也让仪器的应用变得更加广泛。不过,与国外先进产品相比,国产食品安全检测仪器在技术和产品成熟度方面仍存在差距。随着政府对于高端检测仪器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大,国产食检设备的高端化市场得到开拓,设备专业化程度更高、分析速度更快、更便携、功能更集成。   小编结语:业内人士表示,未来贵州还将加强出口茶叶基地建设,不断拓宽出口渠道,持续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对于当地茶企来说,要加强制茶的机械化水平,严控产品的质量安全,让茶叶品质能够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提高其国际市场竞争力。

走私肉事件频频 餐桌上的信任危机

 岁末年初,国内市场对肉类的需求量也非常大,在高利润的诱惑之下,一些不法人员铤而走险走私冻品肉类,给口岸监管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走私的冻品肉类又称“僵尸肉”,这些走私肉可能是相关指标不合格、放置多年的过期肉以及加入化学药剂进行保鲜防腐的处理肉等。   由于非设关地走私冻品来源不明,未经检验检疫,且运输途中无冷链保障,无法保证冻品卫生和质量,一旦流入国内,会严重危害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带来巨大的食品卫生安全风险。   不少业界人士分析,冻品走私环节多、隐蔽性强,同时走私团伙分工明确、组织严密,为逃避海关查缉,还可能利用报废船套用假船舶牌号、拆除船舶监控系统等方式进行水上偷运走私。走私团伙在采购、运输、交付、分销方面已然形成了“成熟链条”,需要监管机关加强协同程度有力应对。   因此,我国面对走私冻肉事件不断的加大了监管打击力度。检疫、海关、海警以及市场监督等相关部门也在不断的加强对辖区肉类市场的全过程监管,加强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确保打击肉类走私全覆盖、常态化。   使用技术手段对走私肉进行检测,一般只能对肉质的感官、微生物等指标进行检测,以此来判断其是否过期,但很难直接判断出陈年冻肉的实际存放年龄。我国现有的肉制品检测标准为 GB2707-2005鲜(冻)畜肉卫生标准、GB/T 1723-2008鲜冻分割牛肉等卫生标准。其中,对肉制品检测集中在色泽、黏度、气味等感官指标,冻禽解冻失水率、挥发性盐基氮含量等理工检验指标,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沙门氏菌等微生物指标。   近年来,虽然国家打击食品安全犯罪的力度不断加大,2013年,为进一步提高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水平,国务院组建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整合了食品安全办、质检总局及工商总局的部分职责。   在食品监管中,我国政府部门在食品安全方面也作出了很大努力,例如新修订了食品安全法,对生产、销售环节实施严格管理,强化了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也建立了严格的监管处罚制度,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   为了最大限度防止来源不明的走私肉类走上餐桌,2015年以来海关总署已经在全国部署了多轮打击冻肉走私的专项行动。各地也将加大打击走私冻品的力度。食药监局要求,凡是销售进口冻肉产品的,一律要求经营和提供海关和出入 部门出具的有效合格证明。对未提供相关证明的,一律停止销售、下架封存并做好登记。   只有严厉打击铤而走险的违法犯罪分子,堵塞法律漏洞,认真做好监管检测工作,“走私肉”才能远离我们的餐桌,才能守护我国人民的饮食健康和公共安全,我们相信在国家的重重监管之下,最终会让走私肉无处可逃,让国人每一顿饭菜都吃的安心。

研究天坑群演化真相 分析技术应紧跟步伐

 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广纳山川河海,因而地貌形态的种类也丰富多样。不仅山地、盆地、丘陵、平原、高原、沙漠等基本地形比比皆是,而且也有着众多的峰林、石林以及溶洞等多种喀斯特地貌。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喀斯特地形面积多达200万平方公里,因其地带性等特点,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   前端时间,科研人员在进行实地科考时,新发现了位于我国广西那坡县城厢镇和龙合乡的19个天坑群。这是我国境内继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陕西汉中天坑群之后,发现的又一个大型天坑群。据我国自然资源部岩溶所的工程师张远海而言,它也是截至目前发现的北回归线以南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一个天坑群,以这个区域性特征来看,它具有不可估量的科研价值。   天坑又名“龙缸”、“石院”等,是碳酸盐岩在地下河长期冲刷下,形成洞穴后崩塌而成的一种罕见的地质现象,其具有巨大的容积,岩壁陡峭且圈闭,通常发育在厚度巨大、地下水位很深的可溶性岩层中。天坑底部通常与地下河系统连接,是较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成期约在50万年左右。在汉中天坑群发现之前,全球发现并确认的天坑约有130个。   我国广西、贵州、四川、云南以及陕西等地曾先后发现多个天坑群。其中乐业天坑群和陕西汉中天坑群是规模较大的两处。1998年,我国科研人员在广西乐业县进行地质调查时发现了乐业天坑群,并利用GPS地球卫星测量仪等设备对这一地质景观进行了观测,发现天坑底部分布着几十万平方米的原始森林,包含大量珍贵动植物品种。随后在2016年,陕西汉中天坑群的发现引起了全球地质学者和专家的广泛关注。这个天坑群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岩溶地质研究空白,增加了生物研究的样本,更丰富了我国地质遗迹旅游的资源。   据了解,天坑的形成与水文和地质过程及含水层的演变有密切联系。对天坑形成和演化过程及分布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人类更加深入地认识喀斯特地形溶蚀、侵蚀以及崩塌作用的机制,而且其形成的圈闭化形态对生物多样性等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大型天坑群主要分布在我国,所以国内学者对其的研究要更加深入和全面。事实上,我国科研人员对天坑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了解也非常有限。但近年来,天坑群的不断发现也受到更多科学家的关注,推动了天坑研究的进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天坑的观测研究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在研究过程中,通过遥感观测、无人机航拍、洞穴探测、地质调查、水文调查、洞穴古环境分析、年代学测试、生物多样性研究等分析方法,不仅可以准确探知天坑演化进程、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而且还能研究其内部生物多样性、污染物判别、旅游价值评估等。   天坑作为不可再生的独特资源,其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生物以及旅游开发意义,如何对其进行有效合理的规划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将会成为今后的研究重点。

光谱分析市场火热 紫外分光光度计向微型、智能化发展

 光谱分析是人类借助光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地球上不同的元素及其化合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光谱特征,光谱因此被视为辨别物质的“指纹”。之前,市面上出现了一款微型光谱仪,可集成在手机上,通过扫一扫功能,便可快速得知食品是否新鲜、药品所含成分等。微型光谱仪的问世,有希望使光谱技术实现日常生活应用普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历史悠久近四个世纪蜕变奋进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是众多光谱仪中的一种,是基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原理,利用物质分子对紫外可见光谱区的辐射吸收来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仪器。从17世纪,牛顿在实验中发现太阳光束并称之为光谱后,人们便开始了对光谱的研究。1862年,密勒应用石英摄谱仪测定了一百多种物质的紫外吸收光谱,将光谱图表从可见区扩展到了紫外区。接着,哈托莱和贝利等人发现了吸收光谱相似的有机物质,它们的结构也相似。并且,解释了用化学方法所不能说明的分子结构问题,初步建立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理论基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发展就此拉开帷幕。   1918年,由美国国家标准局研研制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问世,但当时技术还不成熟,该仪器还不是商品仪器。此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经过不断改进,又出现自动记录、自动打印、数字显示、微机控制等各种类型的仪器,使分光光度法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也不断提高,没过多久,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便应用在了各个领域的分析工作中。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虽然经历了悠久的历史,但也因此受益,发展中每一次吸收了新的技术成果都会焕发出它新的活力。近十年来,由于社会经济实力提升,为科技研究提供了资本,备受科技界看重的光谱技术也得到了令人瞩目的进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趁机潜移默化的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工作,成为了当今科研和生产的重要一部分。现于基础研究、工业控制、生物化学、医疗卫生、石油化工、地质冶金、环境保护、轻工食品、药物制造和分析等关系人类生存、发展的各个领域都离不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重要程度一目了然。 市场成熟行业规模步步高升   如今,光谱技术被世界各地广泛关注并持续发展,俨然成为了科研和生产的“眼睛”。作为光谱仪中常见的一种,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更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生物医药的应用中,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可以准确定量出样品中某种组分的含量,这种单一组分分析的模式在测定未知样品时,仪器能自动得出浓度值,快速准确,多用于组织或者细胞的生化物质(蛋白、维生素、盐离子等)的浓度测定等;还能进行核酸的生物学分析,包括dsDNA、ssDNA和RNA浓度测定,以及有关核酸的其他分析,比如核酸的纯度、延伸盒系数、溶解温度等;可以使用多种方法测定蛋白浓度,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分析模式。   在环境监测的应用中,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也发挥着无法估量的作用。由于我国水体中所含的各种有害物质超标,成分复杂,需要对水体中的有机物进行定量或者定性分析,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便派上了用场,它可以快速测定水样COD,对水体污染程度做出评价;可以测定重金属元素,例如Pb、Hg、Gr以及类金属元素砷;还可以检测大气污染,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可吸入颗粒等可按照布点采样的方式进行监测,并计算得出空气质量等级。此外,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还可以和其他监测仪器联合应用,提高污染物测定的灵敏性和准确性。   在食品安全的应用中,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同样占据优势地位。碉砂、硼酸添加到肉丸等食品中,有增强食物口感及外观的作用,但是,该物质在体内蓄积,导致消化酶作用衰减,过量会引起中毒。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可以有效测定食品中硼元素含量;还可以利用显色剂与镉离子形成稳定的显色络合物后对其进行测定,具有简单、快捷的优点。不仅如此,食品中的苏丹红Ⅲ号、吊白块等物质也可以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   除了上述领域外,该仪器还可以广泛应用于工业、教育、科研、市政、疾控等领域。由于运用范围越来越多,许多情况中,都需要更为小巧、便于携带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工作。对仪器精度上的要求也逐渐升高,分析速度快、准确也成为了它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因此,目前国际上已经有众多制造商正在研究开发适合于各种不同使用对象的小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微型光谱仪的发布已经成为了相关市场的沸腾点。   如今,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领域技术更新不断加速,另外,在各个应用领域发展需求的刺激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市场销售额也呈现出上涨趋势。在这样的良好背景下,我国仪器企业应顺应市场潮流,创新技术,加大研发力度,努力研制出质量过关、易于操作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并朝着更小化、智能化的趋势进军,争取建立起我国行业内的良好信誉,为光谱仪器领域的前进推波助澜。

中国将启动“觅音计划” 科学仪器探索宇宙行星

 行星通常指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的天体。其公转方向常与所绕恒星的自转方向相同。一般来说行星需具有一定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且近似于圆球状,自身不能像恒星那样发生核聚变反应。   为了探索太阳系外是否有适宜人类居住的行星?如何寻觅这些行星?12月12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袁洁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国企公开课上,向在场的500名学子描绘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面向未来即将开展的重大工程项目。   据了解,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袁洁表示未来公司将25年计划实施的重大工程项目,其中便包括太阳系近邻宜居行星的太空探索计划——“觅音计划”。袁总表示,“觅音计划”将通过发射宇航飞行器,以直接成像手段率先发现和认证太阳系外宜居行星并刻画其宜居性,同时对太阳系天体开展光谱巡天,揭示水的分布,以0.01角秒的空间分辨率开启中外红波段天文学观测。   在现场,袁洁还介绍了我国即将实施备受关注的火星着陆探测任务,计划于2020年发射火星探测器,2021年实现火星软着陆 ,开展火星环绕探测和探测,使我国深空探测能力和水平进入世界航天第一梯队,实现在深空探测领域的跨越。   红外探测器是将入射的红外辐射信号转变成电信号输出的器件。红外辐射是波长介于可见光与微波之间的电磁波,人眼察觉不到。要察觉这种辐射的存在并测量其强弱,必须把它转变成可以察觉和测量的其他物理量。   此外,“觅音计划”实施将使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新的突破。“觅音计划”的关键技术包括空间分布式合成孔径阵列望远镜技术、低噪声中红外探测器技术、高灵敏高稳定深低温空间探测技术、天基成像平台多级系统高精度高稳构型控制技术、天基观测系统结构优化及数值模拟技术等。   而空间探测,指的是对地球高层大气和外层空间所进行的探测。空间科学的一个分支。以探空火箭、人造地球卫星、人造行星和宇宙飞船等飞行器为主,与地面观测台站网、气球相配合构成完整的空间探测体系。在“觅音计划”中这些仪器设施是不可少的。了解宇宙行星,监测探测仪器来助力。

科技助力造纸废水变废为宝

  造纸工业是制造各种纸张和纸板的工业部门,是一个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建设息息相关的重要产业。然而制浆造纸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包括制浆蒸煮废液、洗涤废水、漂白废水与纸机白水等,其成分复杂,可生化性差,属于较难处理的工业废水,是我国主要的工业污染源之一。   前段时间,一大型造纸厂在西北地区随意排放造纸废水,导致当地大片土地被污染,不仅给当地环境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也给后续的治污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除了污染土壤,造纸废水对水体的污染也不容乐观。由于造纸废水含有大量的木质素、半纤维素、糖类和其他溶出物(残碱、无机盐、挥发酸、氨氮等),因此,未加处理的废水直接排入受纳水体,除消耗溶解氧、影响到水生生物的生存外,还会使生物的生理生化,群落结果以及体内组织发生变化,且易受各种有害微生物的侵袭,使水生生物的生物数量、质量下降。   造纸废水对环境危害如此之大,我国有关部门也出台了有关政策对其进行管理,如2017年环境保护部组织制定了《造纸工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该项政策对于完善环境技术管理体系,指导污染防治,保障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引导造纸行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意义深远。   当前,我国针对造纸废水的处理工作主要采用治理和回收利用双管齐下的方式展开。在治理方面,国内的造纸厂常用预处理方法进行,预处理工艺主要由格栅、筛网、纤维回收系统、调节水量及水质等工艺组成,可根据不同的造纸工业废水水质采取不同的预处理手段,去除一部分污染物,净化废水水质,提升整个废水处理系统的处理效果。   此外,由于造纸废水的SS、COD浓度较高,通常情况下,当废水中SS被去除时,绝大部分非溶解性COD同时被去除,因此,造纸废水处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去除SS和COD。针对这两种化学物质,主要采用气浮或沉淀法、物化与生化处理相结合、污泥处置与综合利用等方法进行处理。   在回收利用方面,因为造纸废水由黑液、打浆机废水和造纸机废水这三种废水组成,因此对其进行回收利用主要是针对这三种废水展开。关于黑液的回收利用,一般采用传统碱回收法(燃烧法)、湿式氧化法、湿式氧化法、SCA-比列若得法以及黑液的综合利用办法;打浆机废水的回收利用主要处理方法包括混凝沉淀法、气浮法、活性污泥法、稳定塘法、生物滤池法及A/O法等;造纸机废水部分可用来稀释纸浆(如案锟排出的白水),部分送至打浆工程使用(吸水箱和伏锟所压出的废水),打浆工程用不了的废水,应送到回收装置进行饲料回收。   上述处理方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造纸废水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但是这些处理方法成本较高,工艺过程复杂,对于造纸企业来说负担较重。为解决这些问题,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求更好的方法来处理造纸废水。近日,山东农业大学杨越超教授课题组发现了造纸工艺废液中含有类黄腐酸有机成分,并揭示了类黄腐酸化学结构及分子量与水稻促生长、抗逆作用的关系。相关成果发表在《环境科学与技术》上。   越超教授课题组采用超过滤法,将造纸黑液中的复杂有机质按照分子量大小进行了分级,并通过高分辨率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从分子水平上对造纸黑液中类黄腐酸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此外,该课题组还以盐胁迫下水稻幼苗的生长状况为响应指标,发现与天然黄腐酸相比,造纸黑液中类黄腐酸具有较少的芳香结构。   在研究过程中,他们还发现了低分子量类黄腐酸能够助力盐胁迫条件下水稻幼苗生长,而高分子量类黄腐酸则产生抑制作用,并认为类黄腐酸对水稻的促生抗逆作用与化学结构的关系大于与分子量的关系。这项研究发现对于作物耐盐方面的研究以及造纸企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不管是废水治理工艺、回收利用工艺还是在废水中发现可利用的物质,本质上都是我们在借助于科技的进步来努力寻求废水的价值,并将其变废为宝,既保护了环境也方便了我们人类自身。相信,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造纸废水的利用率会有进一步地提升。